鱼非子

回首向来萧瑟处,归去,也无风雨也无晴



我们的孤独到底有没有解药


1. 翻遍电话簿,却找不到人可以倾诉。

2. 渴望与人亲密,但好像与每个人都有距离感。

3. 找不到可以倾诉的对象,没有人能够理解自己。

4. 过度保护,常把自己全副武装起来,缩成一小团。

5. 网络社交居多,现实人际交往大量减少。

6. 在朋友圈及微博刻意营造精彩。

7. 心里很难过,却套上一个活泼开朗的外壳。


以上的情景是如今社交孤独中最常见的现象,如今世界上每十个人中,就有一个人经历着孤独的疼痛感。孤独有时会被我们短暂封杀,但它始终蠢蠢欲动。

当代不论哪个年龄层次的人,独处的时间比二十多年前的人大大增加了,如今我们独处的时间越来越多,跟别人相处的时间自然越来越短,孤独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。


孤独是想分享却没有机会

夜晚一个人静静承受,白天又带着心事去工作,没有归属,没有安全感。
你急于融入人群,因此又一次变成了随波逐流的群居者。不论幸是不幸,你的挣扎,无人能见,无人能懂。

——《超脱》

孤独,有两种,一种是没人陪伴,一种是感受不能流动。克里希那穆提说,感受,是我与其他事物建立关系的那一刹那的产物。因此,感受不能在关系中表达,那份能量不能在关系中自然流动,而只能在自己身上憋住,这也是一种孤独。

当我要去掩饰孤独,我要在别人面前假装轻松,所以我会觉得有压力;当别人的陪伴并不能给我抚慰时,我就会感觉焦虑;如果渐渐地找不到自我存在感,那独处会比在群体里要有安全感。


摆脱孤独就是重建信任的过程

很多事情不能自己掌控,即使再孤单再寂寞,仍要继续走下去,不许停、也不能回头。
——《千与千寻》

孤独的人最信任说到做到的人,比如约定打电话就绝对会打电话,说要来做客就一定会来的人。他们虽然不会随时关心你的冷暖,但他们会联系你,跟你聊聊天气、花儿、猫狗之类的琐事。

某件事破坏了你对他人的信任后,你会对他人产生戒备,会刻意保持距离。罗登伯格跟我说:“当你觉得不能再相信任何人时,你会自动在你和他人间竖起一道屏障,结果你变得越来越孤独。这是认知而非社会原理。”


摆脱孤独就是重建信任的过程,解除对他人的戒备,对他人给予信任和依赖,就像吉纳维夫说的,要意识到社交与独处一样安全。我觉得这个道理并不像系鞋带那样轻而易举就能完成,但也不是完全不可能。我认为最好的尝试,是给我们重建对他人的信任的机会,让我们找回对他人的信赖。

评论